100%

青箱雜記   [宋]吳處厚

吳處厚(生卒年不詳),字伯固,邵武(今屬福建)人。仁宗皇祐五年(1053)進士及第,授汀州司理參軍。嘉祐中,為諸暨主簿。神宗熙寧中,任定武管勾機宣文字。元豐四年(1081),因上書謂趙宗之續,國統之繼,皆自春秋時程嬰、公孫杵臼之力,乞立廟奉祀,擢將作監丞,遷大理寺丞。蔡確早年曾從吳學賦,為相後吳承望獲得蔡的汲引,結果反遭打擊,因此極為懷恨。哲宗元祐中,蔡出知安州,因遊車蓋亭賦詩,吳即加以箋釋,以為皆涉譏訕,蔡獲罪南竄,死於貶所。吳因此擢知衛州,未幾卒。《宋史》卷四七一入《奸臣傳》。處厚喜讀書,能詩文,其詩頗有唐人韻致(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卷一四○)。著有《青箱雜記》十卷(存)、《賦評》一卷(已佚)。

《青箱雜記》,宋吳處厚著。十卷。成書於元祐二年(1087),所謂「青箱」,有世傳家學的涵義。本書多記五代及北宋朝野雜書,如典章制度,民間風俗,讖緯相術,而尤詳於北宋文人如王禹偁、魏野、夏竦、林逋、晏殊、王安國、曹翰、陳亞、張詠、潘閬、釋惠崇等人的軼事,並廣泛收錄了諸文人的詩詞賦等作品,其中多有他書所未載者。但內容駁雜,如卷七記詩讖、卷九載作者元豐中上書事,津津樂道,見出其人的品格實不能恭維,故《郡齋讀書記》評為「所記多失實」。今存主要傳本有《稗海》本、《四庫全書》本、《筆記小說大觀》本(文字與《稗海》、《四庫全書》本小異)、明抄本(較別本多一著者序,內容與各本亦出入較大)、夏敬觀校本等。(以上按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·宋代卷》,中華書局,2004年、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,上海辭書出版社,2000年及夏廣興之《青箱雜記》點校說明)

是次錄本,主要據夏廣興整理之《青箱雜記》(大象出版社,2003年),輔以李裕民點校之《青箱雜記》(中華書局,1985年),互參而成。前書以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為底本,校以文津閣《四庫全書》本,明抄本、《筆記小說大觀》本、《稗海》本,參校《宋朝事實類苑》、宛委山堂本《說郛》、《詩話總龜》等書,並吸收了李裕民書校記及徐規補校(載《文史》第四十一輯)。後書則以文津閣《四庫全書》本為底本,與同前書諸參本及夏敬觀校本對校,另收抄本序文。

 

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朝散郎知漢陽軍吳處厚撰

前世小說有《北夢瑣言》、《酉陽雜俎》、《玉堂閒話》、《戎幕閒談》,其類甚多,近代復有《閒花》、《閒錄》、《歸田錄》,皆采摭一時之事,要以廣記資講話而已。余自筮仕未嘗廢書,又喜訪問,故聞見不覺滋多。況復遇事裁量,動成品藻,亦輙紀錄,以為警勸,而所紀皆叢脞不次,題曰《青箱襍記》,凡一十卷。

元祐二年春正月甲寅日謹序[1]。

 

卷一

雷德驤,長安人,太祖時,久居諫諍之任,有直名。與趙普有隙,時普以勳舊作相,寵遇方渥,驤間請對,言普專權,容堂吏納賂。由是忤旨,貶商州司戶。歲餘,其子有鄰撾登聞鼓訴冤,鞫得其實,堂吏李可度除名,餘黨皆杖脊,黥配遠州,出普知河陽,召德驤復舊官,擢有鄰守校書郎。後普復入相,德驤懇乞致仕。太宗勉之曰:「朕終保卿,必不為普所擠。」有鄰性亦剛鯁,有父風,太宗嘗面諭有鄰:「朕欲用汝父為相,何如?」有鄰對曰:「臣父有才略而無度量,非宰相器。」乃止。有鄰弟有終,亦有才,平蜀寇最有功,為宣徽使,薨。德驤、有終父子二人,嘗並命為江南、淮南兩路轉運使[2],當世榮之。王禹偁贈詩二首,其一曰:「江南江北接王畿,漕運帆檣去似飛。父子有才同富國,君王無事免宵衣。屏除奸吏魂應喪,養活疲民肉漸肥。還有文場受恩客,望塵情抱倍依依。」其二曰:「當時詞氣壓朱雲,老作皇家諫諍臣。章疏罷封無事日,朝廷猶惜直言人[3]。題詩野館光泉石,講《易》秋堂動鬼神。棘寺下僚叨末路,齋心唯祝秉鴻鈞。」蓋禹偁嘗出德驤門下,而德驤深於《易》,酷嗜吟詠故也。

有終有將略,自平蜀後,人為立祠。又嘗以私財犒士,貧不能足,貸錢以給,比捐館時,猶逋三萬緡,真宗特出內帑償之。故魏野哭有終詩曰:「聖代賢臣喪,何人不慘顏?新祠人祭祀,舊債帝填還。鹵簿塵侵暗,銘旌泪洒斑。功名誰復繼,敕葬向家山。」

洛陽龍門有呂文穆公讀書龕,云文穆昔嘗棲偃於此。初有友二人,一人則溫尚書仲舒,一人忘其姓名,而三人誓不得狀元不仕。及唱第,文穆狀元,溫已不意,然猶中甲科,遂釋褐,其一人徑拂衣歸隱。後文穆作相,太宗問:「昔誰為友?」文穆即以歸隱者對,遽以著作佐郎召之,不起。故文穆罷相尹洛,作詩曰:「昔作儒生謁貢闈,今提相印出黃扉。九重鵷鷺醉中別,萬里煙霄達了歸。鄰叟盡垂新鶴髮,故人猶著舊麻衣。洛陽謾道多才子,自嘆遭逢似我稀。」所謂故人,蓋斥其友歸隱者也。

文穆有大第在洛中,真宗祠汾時,車駕幸止其廳,後人不敢復坐。圍以欄楯,設御榻焉。即今張文孝公宅是也。

張文孝公觀,以真宗幸亳歲狀元及第,致仕樞密副使,而其父尚無恙。父名居業,《周易》學究,性友弟,滯選調三十餘年,年六十餘,始轉京秩,以主客員外郎致仕。見其子入踐樞府,授大府卿,壽九十卒。卒未逾年,張公亦捐館,故謚文孝。乃知張公貴達,皆其父福慶所致。

李文正公昉,深州饒陽人。太祖在周朝,已知其名,及即位,用以為相。常語昉曰:「卿在先朝,未嘗傾陷一人,可謂善人君子。」故太宗遇昉亦厚,年老罷相,每曲宴,必宣赴賜坐。昉嘗獻詩曰:「微臣自愧頭如雪,也向鈞天侍玉皇。」昉詩務淺切,效白樂天體,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為唱和友,而李公詩格亦相類,今世傳《二李唱和集》是也。

公有第在京城北,家法尤嚴,凡子孫在京守官者,俸錢皆不得私用,與饒陽莊課併輸宅庫,月均給之,故孤遺房分皆獲沾濟,世所難及也。有子宗諤,仕至翰林學士,篇什筆札,兩皆精妙。太宗朝,嘗以京官帶館職赴內宴,閤門拒之[4],宗諤獻詩曰:「戴了宮花賦了詩,不容重覩赭黃衣。無聊獨出金門去,恰似當年下第歸。」蓋宗諤嘗舉進士,御試下第,故詩因及之。太宗即時宣召赴坐,後遂為例,雖選人帶職,亦預內宴,自宗諤始也。

王文正公旦,相真宗僅二十年,時值四夷納款,海內無事,天書荐降,祥瑞沓臻,而大駕封岱祠汾,皆為儀衛使扈蹕。處士魏野獻詩曰:「太平宰相年年出,君在中書十四秋。西祀東封俱已畢,可能來伴赤松遊。」

世傳真宗任旦為相,常倚以決事。故歐陽少師撰《旦神道碑銘》曰:「國有大事,事有大疑,匪卜匪筮,公為蓍龜。」公雖荷真宗眷委之重,每慎密遠權以自防,故君臣之間,略無纖隙可窺。

公與楊文公億為空門友,楊公謫汝州,公適當軸,每音問不及他事,唯談論真諦而已。余嘗見楊公親筆與公云:「山栗一秤,聊表村信。」蓋汝唯產栗,而億與王公忘形[5],以一秤栗遺之,斯亦昔人雞黍縞紵之意也。

世傳王公嘗記前世為僧,與唐房太尉事頗相類,及將捐館,遺命剃髮,以僧服斂。家人不欲,止以緇褐一襲納諸棺而已。然公風骨清峭,項微結喉,有僧相之[6],皆謂其寒薄,獨一善相者目之曰:「公名位俱極,但祿氣不豐耳。」故旦雖位極一品,而飲啗全少,不畜聲伎。晚年移疾在告,真宗嘗密齎白金五千兩,旦表謝曰:「已恨多藏,況無用處。」竟不受之,其清苦如此。

彭齊,吉州人,才辯滑稽,無與為對。未第時,常謁南豐宰,而宰不喜士,平居未嘗展禮。一夕,虎入縣廨,咥所蓄羊,棄殘而去。宰即以會客,彭亦預召[7]。翌日,彭獻詩謝之曰:「昨夜黃斑入縣來,分明踪跡印蒼苔。幾多道德驅難去,些子豬羊引便來。令尹聲聲言有過,錄公口口道無災。思量也解開東閣,留取頭蹄設秀才。」南方謂押司錄事為「錄公」,覽者無不絕倒。齊以大中祥符元年姚曄下及第,仕至太常博士卒。

陳亞,揚州人,仕至太常少卿,年七十卒,蓋近世滑稽之雄也。嘗著《藥名詩》百餘首行於世,若「風月前湖近,軒窗半夏涼」,「棋怕臘寒呵子下[8],衣嫌春暖宿紗裁」及《贈祈雨僧》云:「無雨若還過半夏,和師晒作葫蘆羓」之類,極為膾炙。又嘗知祥符縣,親故多干託借車牛[9],亞亦作《藥名詩》曰:「地居京界足親知,託借尋常無歇時[10]。但看車前牛領上,十家皮沒五家皮。」覽者無不絕倒。亞常言:「藥名用於詩,無所不可,而斡運曲折,使各中理,在人之智思耳。」或曰:「延胡索可用乎?」亞曰:「可。」沉思久之,因朗吟曰:「布袍袖裏懷漫刺,到處遷延胡索人。此可贈游謁窮措大。」聞者莫不大笑。

亞與章郇公同年友善,郇公當軸,將用之,而為言者所抑。亞作藥名《生查子》陳情獻之,曰:「朝廷數擢賢,旋占凌霄路。自是鬱桃人[11],險難無夷處[12]。也知沒藥療饑寒,食薄何相悞。大幅紙連粘,甘草歸田賦。」亞又別成藥名《生查子·閨情》三首,其一曰:「相思意已深,白紙書難足。字字若參商,故要檳郎讀。分明記得約當歸,遠志櫻桃熟[13]。何事菊花時?猶未回鄉曲。」其二曰:「小院雨餘涼[14],石竹生風砌。羅扇儘從容[15],半下紗厨睡。起來閑坐北亭中,滴盡真珠淚。為念壻辛懃,去折蟾宮桂。」其三曰:「浪蕩去未來,躑躅花頻換。可惜石榴裙,蘭麝香銷半。琵琶閑抱理相思,必撥朱弦斷。擬續斷朱弦,待這冤家看。」亞又自為「亞」字謎曰:「若教有口便啞,且要無心為惡。中間全沒肚腸,外面強生稜角。」此雖一時俳諧之詞,然所寄興,亦有深意。亞又別有詩百餘首,號《澄源集》,有《歲旦示知己》云:「收寒歸地底,表老向人間。」又《與友人郊遊》云:「馬嘶曾到寺,犬吠乍行村。」《送歸化宰王秘丞赴闕》云:「吏辭如賀日,民送似迎時。」《懷舊隱》云:「排聯花品曾非僭,愛惜苔錢不是慳。」亦自成一家體格。

亞性寬和,累典名藩,皆有遺愛。然頗真率,無威儀,吏不甚懼。行坐常弄瓢子,不離懷袖,尤喜唱清和樂。知越州時,每擁騎自衙庭出,或由鑑湖緩轡而歸,必敲鐙代拍,潛唱徹三十六遍然後已,亦其性也。

郎中曹琰亦滑稽辯捷,嘗有僧以詩卷投獻,琰閱其首篇《登潤州甘露閣》云:「下觀揚子小。」琰曰:「何不道『卑吠狗兒肥』?」次又閱一篇《送僧》云:「猿啼旅思悽。」琰曰:「何不道『犬吠張三嫂』?」座中無不大笑。

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[16],嘗與內相劉筠聚會飲茗,問左右曰:「湯滾也未?」左右皆應曰:「已滾。」筠曰:「僉曰鯀哉。」燁應聲曰:「吾與點也。」

燁又嘗與筠連騎趨朝,筠馬病足行遲,燁謂曰:「馬何故遲?」筠曰:「只為五更三。」言點蹄也。燁應聲曰:「何不與他七上八?」意欲其下馬徒行也。

 

[1] 此序惟北京圖書館藏抄本有之,《愛日精廬藏書志》卷二十七錄此序全文,今據抄本補。

[2] 嘗並命為江南淮南兩路轉運使,「淮南」原無,據《類苑》卷三四、《詩話總龜》卷二六補。另據《宋史》卷二七八《雷德驤傳》,德驤任兩浙路轉運使,有終任淮南路轉運副使。

[3] 朝廷猶惜直言人,「惜」原作「指」,據徐校改。

[4] 閤門拒之,「閤門」原作「閣門」,據徐校改。

[5] 而億與王公忘形,《說郛》本卷二一,「形」下有「交」字。

[6] 有僧相之,「之」原作「人」,據抄本改。

[7] 彭亦預召,「召」,原本無,據抄本及《類苑》卷六三補。

[8] 棋怕臘寒呵子下,「怕」,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作「為」。

[9] 親故多干託借車牛,「干託」原無,「牛」原作「馬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補。

[10] 託借尋常無歇時,「託」原作「借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。

[11] 自是鬱桃人,「桃」原作「陶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。

[12] 險難無夷處,「夷」原作「移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。

[13] 遠志櫻桃熟,「志」原作「至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。

[14] 小院雨餘涼,「餘」原作「其」,據《稗海》本、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。

[15] 羅扇儘從容,「羅」原作「罷」,據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三八改。

[16] 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,「燁」原作「曄」,據《宋史》卷二六二《劉燁傳》、《稗海本》、《說郛》卷二一改。下同。